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食物污染》膨鬆劑若含鋁損害腦組織和智力


《食物污染》膨鬆劑若含鋁損害腦組織和智力

【記者鄭綿綿】 2013/01/01調整字級:  

一般膨鬆劑經常被添加用於製作麵包、糕點等使用,可幫助產品蓬鬆軟化。但是若是添加含有「鋁」的膨鬆劑,食用過量,對於人體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污染途徑:

 

「膨鬆劑」:膨鬆劑經常在烘焙食品中使用,在麵團中加入膨鬆劑,可幫助麵包達到蓬鬆軟化的作用。原理是經過烘烤後,藉由生物活性劑機制,產生二氧化碳,讓食物組織鬆軟,將氣體充入麵團中。還有,必須瞬間高溫油炸的甜甜圈,也會用膨鬆劑幫助膨脹,增進口感。

 

正常的膨鬆劑為合法添加劑,對於健康沒有疑慮。但是,若膨鬆劑為添加含有「鋁」的成分,對於人體健康有所影響。有業者用含鋁膨鬆劑,製作做油條、甜甜圈等,幫助膨脹效果較佳,外觀賣相也好,膨脹時間也能縮短許多。

 

症狀影響:

 

含有「鋁」成分的膨鬆劑,長久攝取過量鋁,尤其對於發育中的孩童影響相當大。當體內攝取殘留鋁含量過高,可能會對腦部組織和智力的損害,出現神經系統特有的神經纖維病變,引起精神與神經功能混亂,導致記憶力減退與智力退化。此外,鋁攝取過多會降低飲食中磷的吸收,造成骨骼含鈣量減少。

 

案例:

 

20124月消基會曾抽檢市售甜甜圈、油條、饅頭等共24件產品,結果16件含鋁。但目前國內食品標準,還未對鋁含量有相關規範。

 

專家看法: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攝食過量的鋁,對於腦神經有所傷害;可能傷害神經系統,造成智力退化。像是誘發腦部退化性問題、老人失智等問題。還有,也可能引發貧血、骨病變問題,如軟骨症。

 

林醫師表示,含有「鋁」的膨鬆劑,可能被使用在油條中,讓油條能夠更加酥、脆,口感更好。不過,目前國內食品標準規範,還未對鋁含量有相關規範。連大陸都已有相關規定,直接規範食物鋁殘留量,不能超過100ppm。建議國內衛生單位儘速訂定相關規定。

 

注意事項:

 

醫師指出,依照依歐盟所訂的含鋁標準,以30公斤孩童一周鋁攝取量上限為30毫克來計算,若油條含500ppm,吃兩根就超量了。最好搭配多喝水,讓鋁能儘快代謝出來。

喝脫脂奶減脂?研究:孩童反而易胖


喝脫脂奶減脂?研究:孩童反而易胖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2013320 下午7:22

美國調查發現,喝脫脂牛奶對於減少兒童肥胖並無太大幫助,全脂牛

牛奶是孩童補充營養的健康飲品,但是其中高含量的脂肪也是許多家長擔心容易讓小孩肥胖的原因,因此不少人選擇改讓孩童喝脫脂牛奶,認為這樣能幫助降低兒童肥胖機率,不過根據美國「幼兒教育縱向調查」研究內容發現,事實上喝脫脂牛奶或全脂,對於肥胖孩童並無太大影響。

 

美國調查發現,喝脫脂牛奶對於減少兒童肥胖並無太大幫助,全脂牛奶反而讓孩童體重較維持正常。

 

 

美國「時代」網站報導,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發表於「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兒科學會(AAP)和美國心臟協會(AHA)長久以來都建議2歲兒童飲用1%2%的低脂、脫脂牛奶以減少肥胖機率,但分析2歲、4歲孩童飲用牛奶類型及BMI指數後發現,在過胖的3成兒童中,喝2%脫脂奶的孩童,BMI指數還比喝1%脫脂奶者來得低。

此外,AAP營養委員會主席狄波爾(DeBoer)表示,在研究期間喝1%脫脂牛奶的孩童,雖然原本體重仍能維持正常範圍,但在4歲時成為過重、肥胖的機率竟高達57%,且喝全脂牛奶的組別,4歲時的BMI值比喝脂肪含量1%2%的組別都來得輕。

目前研究人員尚未能合理解釋此種結果,不過推測喝全脂牛奶的孩童或許較能獲得飽足感,因此在其他飲食上的攝取較不會過量;不過,確切原因或許還須更多調查來分析。

 

加工食物 好發憂鬱症


加工食物 好發憂鬱症

 

2013/02/05

【內容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作者鄭光男,博思智庫出版】

醫師臨床觀察

 

發炎讓免疫細胞釋放出細胞激素(Cytokine),警告大腦,身體發炎了,要注意一下。大腦一天到晚都在接受身體發炎的訊號,開始緊張,久了會影響心情,變得無助、憂鬱。所以身體慢性發炎,常常是憂鬱的起因,而Omega-3 脂肪酸或是運動都可以抑制發炎,對抗憂鬱。

 

很多人說吃了甜食以後,會心情變好,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

 

但是幸福過後,緊接而來的,是憂鬱。

 

近期英國倫敦大學(UCL)的研究發現:愛吃甜食、精緻加工食物的人,容易產生憂鬱。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58

 

甜點不再是幸福的保證,為什麼?

 

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弄清楚,為何某些食物會引發心理憂鬱,但我想以此為起點,探討飲食與心理疾病的關係。

 

我不認為愛吃糖就會引發憂鬱,就營養醫學來說,有可能是當身體不好時,會一直想吃不健康的食物,但是吃了精緻加工的食物之後,反而加重身體的負擔。

 

二○一一年發表於公共健康營養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 的研究,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經常食用速食的人的憂鬱症罹患率提高51%。

 

吃的量越多,憂鬱風險就越高。

 

速食增加憂鬱症風險,相反地,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等等,可以減少憂鬱相關風險,最常被推薦的地中海飲食,憂鬱症發生率也大幅降低30%(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

 

既然食物會引起憂鬱,是否也可以改善憂鬱?

 

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一位客戶,客戶的家人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害怕與人交談、工作無法執行以外,精神狀態也非常糟。

 

「他憂鬱症的症狀非常嚴重,整個人沒有一點生氣,臉色永遠是蠟黃的,面無表情,像活死人!」他形容。

 

由於這家廠商主推的產品是綜合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補充營養改善其憂鬱症狀。

 

神奇的是,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一掃而空!

 

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

 

澳洲狄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這段過渡時期,心智往往較為健康。青少年若攝取充足營養,改善飲食品質,或許可預防憂鬱症上身。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當然有益!

 

一旦飲食品質改變,身心健康也會出現惡化。若飲食變差,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受到衝擊,反之,飲食品質獲得改善,心理狀態也會趨於穩定。長時間下來,便可減少憂鬱症、焦慮症風險。

 

根據一項最新飲食調查研究,以橄欖油、蔬果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有助預防憂鬱症,罹患機率降低至少30%。

 

少量的肉,大量的橄欖油、豆類、水果、堅果、五穀、蔬菜和魚,同時大量食用,搭配適量的酒精飲料及乳製品,變成抗憂鬱的最佳菜單。除了藥物治療外,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

 

遺憾的是,大部分的人在營養補充品上的選購,大多人云亦云或者斷章取義,這樣的作法對身體反而有害無益。

 

我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名重度憂鬱症的青年,情緒低落想自殺,吃藥吃了許久效果都不明顯,醫生建議他廣泛攝取各種蔬果,包括維他命B群、維生素C等等營養素,他的憂鬱症狀獲得很大的改善。

 

許多憂鬱症患者,原因出在身體正在發炎,大腦也發炎, Omega-3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維護神經功能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效果,而且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

 

另外,乳酪、香蕉、馬鈴薯、各種堅果,含有色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可以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然而,造成發炎的原因也很多,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能夠幫助大家釐清哪些因素導致發炎,因此想讓抗發炎飲食幫助憂鬱症的恢復更快的話,最好也能配合相關檢測評估,找出根源一起來處理,效率會更好。

因為飲食習慣的差異或者好惡,吃入過多加工品及垃圾食物,往往會導致某些營養不足,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直接了解身體缺乏哪些營養,針對檢測有缺陷的部分個別加強,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改善及預防疾病之道。

 

完整的補充蔬果營養,即使不靠藥物,也能改善憂鬱

 

含糖飲料害人不淺 嚴重恐奪命


含糖飲料害人不淺 嚴重恐奪命

2013/03/21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含糖飲料害人不淺!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全世界約有十八萬人可能因嗜喝含糖飲料而丟掉生命,多數患者可能是因為喝太多含糖飲料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因而早早面臨死亡命運。

 

像汽水、可樂、隨處可見的含糖茶飲都算是含糖飲料。在十五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當中,墨西哥人因含糖飲料相關疾病死亡的比率最高,每年每一百萬名成人就有三百一十八人可能因含糖飲料相關疾病而死亡,日本比率則最低,每年每一百萬名成人中只有十人因而送命。

 

以前有研究發現,喝含糖飲料容易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慢性病風險,這次研究則點出含糖飲料問題有多嚴重。

 

研究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生吉坦加里‧辛格指出,制定政策的人看到這項研究報告,就應該了解事情的嚴重性,呼籲相關單位最好盡快訂出有效方法,讓民眾少喝點含糖飲料,看是要加稅、透過大眾傳播力量宣導,或者讓含糖飲料不再那麼垂手可得,應該都可以減少含糖飲料攝取量。

 

不過也有醫學專家持不同意見,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癌症預防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卡茲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這項研究只是發現喝含糖飲料與糖尿病死亡率有關連,並沒有證明含糖飲料導致這些人死亡。嗜喝含糖飲料可能代表這人飲食習慣不太健康,飲食習慣不良,身體健康狀況自然就比較差。

 

這項研究收集一百一十四國資訊,以問卷方式調查民眾含糖飲料攝取量,並追蹤有多少人因一些慢性疾病而失去性命。研究人員以過去研究為依據,發現含糖飲料會讓體重直線上升,體重上升又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風險,研究人員據此估計含糖飲料危害程度有多大。

 

研究結果顯示,含糖飲料與十三萬三千名糖尿病死亡病例有關聯。另外,含糖飲料與四萬四千名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六千名癌症死亡病例也都有所關聯。

 

研究成果已於本周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年會。

 

卡茲指出,如果可以改善飲食品質,漸少鹽分、糖分攝取,就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不過若只是少喝含糖飲料,卻大吃大喝其他垃圾食物,反會把身體搞壞。

巧克力防中風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2013/03/25調整字級:  

復活節腳步近,英國今天公布的這份報告來的正是時候。新研究證實,巧克力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就算是只吃1條巧克力棒,對大腦也有直接益處。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吃適量黑巧克力對身體好,不過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說,「神經學」(Neurol-ogy)期刊刊登的這份最新研究,首度顯示巧克力如何影響血管。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University)科學家讓巧克力試吃人員平躺,以測量血液流經他們大腦最大動脈的速度。他們發現,巧克力影響二氧化碳值、改善血液流動,進而影響腦細胞。

 

領導研究的華特斯(MatthewWalters)教授說:「我們認為,中風風險之所以降低,可能是因為巧克力改變了大腦的血管表現。」

 

可可樹中的類黃酮是有益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心臟疾病。

 

但由於巧克力也含高糖分與脂肪,可能造成肥胖這個中風風險因子,利物浦大學神經學教授索羅門(TomSolomon)說:「我們必須審慎看待這份研究發現。」

醫:吃油炸 不一定肝指數就會變高

醫:吃油炸 不一定肝指數就會變高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黃文彥】
專業觀點/除非脂肪肝 吃油炸不一定肝指數變高
肝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二位。衛生署統計,2011年全台有8022人死於肝癌,高達八成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
疾病管制局統計,台灣成人B型肝炎帶原率高達20%,儘管自1987年已針對幼兒全面實施B型肝炎預防接種,目前6歲幼童帶原率已下降至0.8%,但多數成人仍是B肝帶原者。
其實,肝炎危險性不高,慢性帶原者注意生活習慣,仍能與疾病長期共處。肝炎之所以引人注意,在於它容易引發猛爆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以讀者為例,儘管23歲就發現自己是帶原者,但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與適當治療,到76歲仍可享受生命。
B肝病毒不會直接傷害肝臟,但會刺激免疫系統攻擊帶有病毒的肝細胞,導致肝臟發炎;如果肝臟反覆發炎而不治療,就可能演變成肝硬化、肝癌。
肝指數正常值約在35至40之間,隨著身體情況高低波動。肝指數正常只能代表檢驗的那幾天,肝細胞沒有受損,透過超音波檢查,才能確定肝臟是否健康。
文中讀者因肝指數居高不下,判斷是長期食用油炸食品所致。事實上,除非是脂肪肝患者,油炸食品與肝指數飆高並沒有必然關係。
肝指數飆高與生活作息及疲勞有關,中醫臨床有方劑可達健脾胃、恢復元氣的效果。但坊間流傳很多草藥含毒性,不建議民眾在未諮詢醫師的情況下,隨便服藥,以免反而傷肝。
B型肝炎帶原者多數無症狀,少部分有食欲不振、全身疲倦、黃疸等情形。目前已有四種抗病毒藥物,能抑制B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是否需要服藥,仍須由醫師依病情決定,並非所有帶原者都需治療。中醫也建議慢性肝炎帶原者正常作息,心情放鬆,不要亂服用藥物。
慢性肝炎帶原者需要保持定期追蹤的習慣,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建議每個月檢查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一般帶原者每3至6個月追蹤即可。
諮詢/國泰醫院肝臟中心醫師張涵郁、北市聯醫忠孝院區中醫科醫師蔡德豐


全文網址: 醫:吃油炸 不一定肝指數就會變高 - 愛肝加油站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6814#ixzz2OW4lGwur 
Power By udn.com 

植物奶油,“用人不当”被严打Comments>>




描述: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trans_fat_42247094EFE70-thumb.jpg

植物奶油并非一种确定的食品,而只是一类食品。它的出现、争议已经很多年,只是因为最近国家电视台的批判才引发了广大公众的注意。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那个电视节目有诸多失实之处。那么,植物奶油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危害真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几个混淆的概念

描述: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fats-oils.jpg所谓的植物奶油,是相对于来自牛奶的天然奶油而说的。从食品化学角度,奶油就是蛋白质把脂肪分散成小颗粒的产物。在牛奶中,牛奶蛋白把脂肪微粒包裹起来,比较稳定地存在于水中。因为脂肪比水轻,长期放置之后这些脂肪微粒会浮到上面,就成了奶油。

作为食品来说,天然奶油有两个问题:一是生产成本高;二是其中的脂肪是饱和脂肪,对于心血管健康不利。所以,人们后来用牛奶蛋白或者其他蛋白质把植物油分散到水中,获得象奶油一样的东西。因为植物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与以饱和脂肪为主的动物油相比,对心血管健康比较有利。再加上成本更低,所以受到了食品界的欢迎。除了奶油,根据不同的原料比例与用途,还有奶精”“植脂末”“咖啡伴侣”“咖啡增白剂等等不同的名称或者变种。

这样生产出来的植物奶油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比起天然奶油,在健康方面甚至有一定优势。但是植物油的熔点低,在常温下是液态的,作出来的植物奶油在口感等方面不如天然奶油。要改善口感,希望用熔点高,从而在常温下是固态或者半固态的脂肪。氢化植物油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于是,氢化植物油迅速成为了植物奶油中广泛使用的原料。

矩形圖說文字: 原文應該是少打了一個字植物油是通过改变天然植物油得到的。植物油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分子结构中有一些双键。双键的存在使得植物油的熔点比饱和脂肪酸低,因而在常温下是液态。所谓的氢化,就是通过催化反应,把不饱和的双键变成了单健,从而增加它的熔点。如果加氢很完全,植物油就变成了饱和脂肪。但是,完全氢化比较困难,所以实际上的氢化油只有一部分双键被加氢,严格说来应该叫做部分氢化植物油。这样,就有了四种类型的食用油:天然饱和的动物油,加氢饱和的植物油,部分氢化的植物油,还有不加氢的天然植物油。
描述: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blog_trans_fat-240.jpg在这其中,饱和的油不管是天然的动物油还是加氢饱和的植物油,都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对于油炸食品有利。但是饱和油对于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医学统计结果表明大量食用饱和油会升高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天然植物油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食用油,但是能够承受的温度要低得多,对于油炸食品比较不利。部分氢化的植物油介于二者之间,加上成本低,所以在油炸食品中也大受欢迎。

此外,因为减少了双键含量,氢化油在空气中也会比天然植物油更加稳定。这对于增加食品的保质期效果是很明显的。

在植物油氢化技术出现并应用多年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加氢过程中有一些未被加氢的双键会由无害的顺式结构异化成有害的反式结构,这就是反式脂肪的来源。

总结一下上面这几个概念,就是:植物奶油等食品在概念上是没有危害的,只是制造原料中的部分氢化油有害健康。而部分氢化油只是制造植物奶油的油脂原料的一种选择。如果选用健康的植物油,那么植物奶油甚至比天然奶油更健康。

而氢化油危害健康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反式脂肪。不同的加氢工艺所得到的产品中反式脂肪的含量不一样。所以,在讨论和监管氢化油对健康影响的时候,关心的是其中的反式脂肪含量,而不是氢化油食用量——比如说,6克含反式脂肪30%的氢化油就不如5克含反式脂肪40%的氢化油危害大。

反式脂肪,到底危害有多大

描述: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oleic-acid.jpg

反式脂肪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很多,目前基本上得到公认的结论是:反式脂肪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知的价值;它对心血管健康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

这里的比较大,危害最显著的结果来自于哈佛医学院等机构进行的护士健康研究。关于这项研究的一篇论文发表在1997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结论是:日常饮食中来自反式脂肪的热量在总热量中的比例上升两个百分点(大致相当于增加4克),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一倍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类似研究。2006年,有一篇论文对此类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即把所有这些研究的结果汇总在一起分析,结论也是来自反式脂肪的热量在总热量中的比例上升2个百分点,会显著增加冠心病的风险,不过增加值变成了23%。由于荟萃分析所涵盖的数据更多,所以这个23%的风险得到了更多认同。比如,2010年《美国饮食协会杂志》上发表的综述就采用了这个23%的数字。

关于反式脂肪对人体健康的其他影响,比如癌症、糖尿病等,也有过相当多的研究。许多研究显示了危害作用,有的危害则不那么明显。说它可能是这些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是合理的,但是把中国社会的糖尿病人数增多归因于它,就象把它归结于这些年来人们吃肉增多、或者打电话增多一样,在科学逻辑上是不完善的。

不过,从食品管理的常规来说,反式脂肪对人体没有任何可知的价值对心血管健康有明显的危害,就足以让它成为一个反派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跟许多媒体上所宣称的反式脂肪比XX更毒之类耸人听闻的说法不同,权威机构限制它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罪大恶极,而是根据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它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就象一个对社会没有做过任何贡献的小偷,确实需要处罚,但是把当地杀人放火的案件都堆在他的身上,也是不负责任的。

植物奶油和反式脂肪的将来

描述: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trans_fat_42247094EFE70.jpg从公众健康的角度来说,人们摄入的反式脂肪越低越好。但是直接完全禁止反式脂肪在目前尚不现实。

原因之一是反式脂肪在天然食品中也会有一定量的存在,比如牛羊的脂肪中反式脂肪的含量最高可达5%。在法律条文上,如果要求食品中不得含有反式脂肪,那么那些天然含有反式脂肪的产品(比如牛羊的奶和肉),就将成为非法产品;如果要求不得加入反式脂肪,那么在执法的时候就必须能够区分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是天然的还是后加的,而这很难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原因之二是反式脂肪在食品中的应用很广泛,如果突然禁止将使大量食品无法生产。在厂家开发出替代产品之前,这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可能超过了积极意义。

基于以上两条原因,现实可操作的做法就是确定食品中反式脂肪的一个可接受量。基于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摄入的热量中来自于反式脂肪的不超过总热量的1%,大致相当于2克的反式脂肪。

世界各国对反式脂肪的规定则是基于一个含量要求,但是严格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丹麦规定油中的反式脂肪不能超过2%,而比较宽松的美国则是规定可以用,但是必须标明。不过,美国的这个规定是针对工业加工的配方食品的,而且当每份食物的含量不超过0.5克的时候,可以标注为“0”。因为这一规定对于餐馆没有影响,所以有一些地方又实行了更严格的规定,比如纽约就不允许餐馆使用氢化油。此外,所谓的一份食品并不是一顿,而是一个习惯上的概念,比如 240毫升牛奶,或者3盎司(84克左右)肉等等。一个人每天需要吃多份食物,这样多份反式脂肪标注为“0”的食物也可能导致总摄入量超过2克。FDA的这个规定也饱受批评,被许多人认为定得过高,而加拿大的指标就是0.2克。
不过,美国FDA的这个可以用,但必须标注的规定还是促进了食品行业改进技术,减少以至消除氢化油的使用。或者改变生产工艺,降低反式脂肪在氢化油中的含量。此外,一些经过改造的油料作物,也能生产出性能接近氢化油但是不含反式脂肪的产品。

植物奶油和反式脂肪的命运将会不同:现在的植物奶油饱受批评,是因为用人不当,只要用良民代替了罪魁祸首”——含有反式脂肪的氢化油,或者使用洗心革面因而反式脂肪含量很低的氢化油,那么它依然能够焕发青春。而反式脂肪,虽然不是许多媒体宣称的那样罪大恶极,但是小偷在食品这个永远严打的圈子里是不被接受的。它的命运,只能是逐渐边缘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氢化油的那些食品,往往是高糖、高脂、营养单一的食品。不使用氢化油,还是要使用别的含饱和脂肪多的油。而这些,同样是不健康的因素。是否使用氢化油,只是健康风险大小的不同,而不是有害还是无害的差别。